文稿来源:根据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相关报到和信息资料整理
8月9日至10日,2014年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在山西省素有“北方商埠”的大同市召开,包括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相关部门领导和港、澳在内的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物流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成员单位以及从事物流教学研究、投资咨询等方面的代表近千人参加了年会。
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对最新物流规划及政策进行了全面解读,普洛斯、京东集团、传化公路港等国内外知名电商、物流企业高管就物流园区规划、投资和运作经验做了主题发言。会议还组织了“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物流园区信息化及新技术”和“京津冀物流合作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合作与发展”、“长江经济带物流合作与发展”六个专题研讨论坛。
本次年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改革开放攻坚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增速告别了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物流业发展同样呈现出了新特点”。
一是物流运行进入温和增加阶段,将倒逼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伴随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物流业结束了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逐步放缓到9%左右(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1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物流运行增速仍将维持温和增长态势,而增速的放缓将导致长期掩盖在过去高增长下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逐渐浮现,这将倒逼物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资源要素进入上行通道,物流用地供应和成本压力大。据统计,2013年,全国工矿仓储用地21万公顷,仅增长3.2%,低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增长幅度。而随着城市扩容改造,原有物流用地将不断缩减,新增用地很难获得指标,物流用地价格和租金价格持续走高。
三是内需成为增长主要动力,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在社会消费需求的带动下,快递、快运、电商、食品、电子、快消品、医药、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据统计,1—7月,以快递快运为主的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可比增长32.1%。截至2013年底,全国冷库储存能力总计超过2400万吨,同比增长约13.6%,社会投资热度不减。随着内需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四是整合与创新步伐加快,助推物流业整合创新。目前,国内一些领先企业一方面正通过兼并重组、流程再造、联盟合作等方式,加快优化整合。如,在公路货运市场出现了传化公路港、卡行天下、林安物流、天地汇等一批平台整合型企业,为解决公路货运市场乃至整个物流行业“散、差、乱”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推动下,它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打造并逐渐形成战略竞争优势,将有效推动物流业的创新升级。
五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初步成型,为物流运输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到2015年,我国综合交通总里程将达到490万公里。今年以来,国家提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推出了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铁路建设正在进入集中释放期。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将初步成型,运输结构逐步趋于均衡,对物流行业的“硬约束”逐步消退,为物流业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体来看,物流业的新常态、新特征对行业发展既提供了战略机遇,又提出了巨大挑战。物流业运行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增长的基本态势,但在要素成本增长,互联网信息渗入和内需持续增加的推动下,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将逐步从追求成本和速度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而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和孵化器,也要适应物流业“新常态”的要求,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路径,把握战略重点,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